大寨精神_大寨精神的内容是什么
大寨精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1.大寨“铁姑娘”郭凤莲:60年代无人不知的人物,如今怎么样了?
2.郭沫若墓地:骨灰撒在大寨虎头山,与陈永贵相伴,仅有一块纪念碑
3.农业学大寨是什么意思农业学大寨的解释
大寨“铁姑娘”郭凤莲:60年代无人不知的人物,如今怎么样了?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亲自向全国农村建设工作者发出的号召,那时候的大寨村是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村”。
但是在此之前,大寨村的百姓全部都是靠天吃饭,常常会忍饥挨饿。
在大寨村的两位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和郭凤莲的带领下,大寨村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才成了毛主席点名表扬的中国乡村。
大寨村的发展路上坎坷不断,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如今的大寨村在“铁姑娘”郭凤莲的带领下,又有了一番新的景象!
大寨村位于太行山腹地,依虎头山而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人民公社运动中属于昔阳县大寨公社。
在建国之初这里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农民们耕作的土地被这里的地势分成了坑坑洼洼的一片又一片。仅仅只有七百亩面积的土地,却大大小小的分成了四千七百多块,人们把这样的情况称之为“七沟八梁一面坡” 。
而且这些土地所处的位置堪称奇葩!有的远在山林峭壁间,有的在纵横沟壑边,人们想去农田里干一次活都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这样的土地显然也不会有好收成,粮食是出了名的产量低,七百亩的土地每年粮食收成不足两百斤,这让当地的农民有苦难言。
1953年,大寨村的干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始在全村范围内实行农业集体化,陈永贵接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带领大寨村的人民百姓慢慢地改变了这里的恶劣情况。
陈永贵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祖上几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百姓,他清楚地知道现如今大寨村的地形地貌并不适合种植农作物。所以在提高粮食产量之前,必须先解决土地的问题。
陈永贵担任村干部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愚公砸山”, 他号召当地的人们拿起手中的锄头和洋镐,率先开拓山林间的土地。
大寨村的人们除了有限的锄头、铁锤,甚至用自己的双手在一点点地刨开土地。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寨村人民的努力劳动终于有了收获。
大寨村的人们在坑坑洼洼的土地上连续奋战了十年的时间,他们建设了层层梯田,以前七零八落的土地现在看上去整整齐齐。
而且陈永贵和当地的工人们通过努力挖筑了引水渠,可以引水浇地,解决了当地干旱问题,从此大寨村不用再靠天吃饭了!
到1963年的时候,大寨村的粮食亩产量已经由当年的不足两百斤猛增至七百多斤,在五十年代末期全国华中华北地区遭遇百年难遇的饥荒时,大寨村甚至还有余粮提供给国家,这就是他们辛辛苦苦“砸山”十年的成果。
正当大寨村的人们为如今的成果欢呼雀跃时,一场特大级的洪水再次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大寨村地处黄土高原,平日里降雨少得可怜,基本上是十年九旱 。正因如此,陈永贵才特地引水渠灌溉。但是如果遇到暴雨的话,很容易引发山洪,对农田造成致命的打击。
陈永贵之前在治理土地的同时,也带人修缮挖掘了当地纵横林立的沟壑,其间发生了几次山洪也是有惊无险,并没有对他们造成太大的损失。
但是1963年的洪水显然和之前不同。
这年夏天,大寨村农田里的粮食长势极其好,村民们都在感慨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不知道农田的收成会不会打破之前的记录。
8月份,一场百年难遇的特大暴雨降临在了大寨村,大雨接连不断地下了一个星期,大寨村的沟壑中早已经积满了浑浊的雨水,不久之后就漫了出来。
山洪一路咆哮着,肆无忌惮地冲向了大寨村人民辛辛苦苦修缮好的梯田,大寨村人民之前辛辛苦苦整理完善的土地在洪水面前不堪一击,毁去了一大半,还有一些村民的住房都在洪水的冲击下只剩下了残骸。
全村有接近200间房屋在洪水中毁于一旦,可以住人的房子仅仅剩下了十七间,大寨村的人们忍不住失声痛哭。
面对老天的捉弄,陈永贵没有轻易放弃。他在第一时间扛起工具,亲自参与到了重建家园的工作当中,他努力地做出微笑的表情,劝告乡亲们:没事儿的,这次洪水中我们没有一个人丢掉性命,只要我们人还在,那么家就还在,用不了多久我们又是那个大寨村!
他带领当地人民再次扛起了锄头,和十年前带领乡亲们改造田地的时候几乎一模一样。
重建家园的道路是极为艰难的,他们只有残存下来的简单工具,却需要“虎口拔牙”,从虎头山里一块儿一块儿凿出需要的石料。
大寨村前任书记贾进才亲自带着当地男人们进入深山,他们砸碎了两枚坚固的铁锤,毁坏了十几根铁棒,最终才成功地取得了建造房屋的石料。
大寨村人民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在第二年春天才将村庄恢复到以前的样子,这时候的大寨村焕然一新,全然看不出这是受过洪灾之后的样子。
大寨村艰苦奋斗的精神赢得了党中央的高度赞扬,毛主席亲自对此做出了批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
当时全国的农村农业发展到了瓶颈期,粮食产量不增反退,国家***为此愁白了头发。
唯有大寨村一枝独秀,连续十年的时间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甚至可以养活周边几个村庄的人民。
在当时那个年代,大寨村是举国皆知的“明星村庄”,有上千万人前来参观大寨村的种植模式,其中不乏一些外国友人。
党中央***也前来大寨村取经,让全国各地的农村向大寨村学习。在六七十年代,大寨村以自己独一无二的魅力影响着全国大大小小的村庄。
后来,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因为自己的出色表现去往中央任职。走之前他把发展大寨村的重任交给了二十六岁的郭凤莲,不久之后大寨村在郭凤莲的带领下迎来了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郭凤莲于1947年出生于山西晋中昔阳县,她从小就跟随自己的外祖母生活在大寨村。
当她开始懂事的时候,正是陈永贵率领乡亲们如火如荼地改造村庄的时间,她亲眼目睹了穷山恶水的大寨村在乡亲们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的劳动下变得越来越好。
小小的郭凤莲受到了触动,她也饱含热情参加了大寨村的农田改造活动,积极地投入到了当地的村庄建设队伍中。
郭凤莲虽然是一个女子,但是办起事来却根本不输于男儿。行动果断,办事精练,年纪轻轻就成了陈永贵的左膀右臂,时常被委以重任。
大寨村遇到洪灾的时候,郭凤莲还很年轻,她看着乡亲们的努力在一场洪水的侵袭下付之东流,一向坚强勇敢的郭凤莲红了眼眶。她一声不吭地扛起了锄头,跟上陈永贵的脚步,开始了重建家园的任务。
当时村子里各有分工,郭凤莲被人们选举为“铁姑娘队”的队长, 每天率领村子里的娘子军们上山下地,直到日暮西山,才迟迟回村。
1963年的冬天格外寒冷,鹅毛般的大雪下个不停,以郭凤莲为首的大寨娘子军们顶着凛冽的北风在山林间穿梭,拾柴火,捡干草。
大寨村的男子都被这一群不服输的女孩所感染了,一个个在寒风刺骨的大冬天里忙得热火朝天。就这样乡亲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才让大寨村恢复了全新的面貌。
郭凤莲接任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之后,她沿着陈永贵的老路稳扎稳打,并且在此前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
学习山东农民在石头缝里种树的经验,在改造农田的同时开始在虎头山上种植树苗,率先开始了全国绿化工作。
他们开山凿石,掘土担水,不怕煎熬,一步一步地把光秃秃的虎头山变成了绿树成荫的全新面貌。
在郭凤莲担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的那些年里,党中央每次召开全国农村会议的时候,总会提到她的名字。 在党中央的支持和鼓励下,郭凤莲更是铁了心要让大寨村做全国农村的好榜样。此后几年大寨村的粮食产量再次迎来突破。
1978年是大寨村的一个转折点,这年的大寨村粮食产量依旧稳步增长,但是在党中央召开的农村建设会议上,有同志对“农业学大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因为这些年来很多农村打着“学习大寨村”的口号,但往往虚有其表,并没有真正地改变农村建设的现状。
让郭凤莲更加震惊的是,一直以来是全国榜样农村的大寨村竟然落伍了!
在这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十八位农民不顾一切地签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协议书,从此中国农村的建设方向就此改变。安徽小岗村成了中国农村的传奇,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影响着千万个中国农村,代替了大寨村此前在中国农村的地位。
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郭凤莲渐渐陷入了迷茫,郭凤莲和大寨村的乡亲们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艰苦奋斗,才把穷山恶水的大寨村变成如今的这般景象。
她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用了二十年时间 探索 出来的农村建设发展的道路没有在全国提倡,反而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在短短的时间内就风靡全国。
郭凤莲百思不得其解,她已经习惯了传统毛主席带领下的公社模式,在短时间内是极难调整的。
八十年代初,郭凤莲被调离了大寨村,去往晋中果树研究所任职。
郭凤莲离开之后,大寨村的现状并没有改变,在之前的日子里,大寨村一直都是农业发展的典范,曾经的荣誉是不容易忘却的,如今却成了他们发展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新上任的几任党支部书记依旧禁锢在之前的发展模式中,没有跟上改革发展的潮流,大寨村渐渐落伍,已经跟不上全国大多数农村改革的脚步。省委领导多次视察,调任干部,也是无济于事,人们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无可奈何。
1991年,大寨村曾经的“铁姑娘”郭凤莲在乡亲们的期盼下,时隔十一年再次回到了这个充满回忆的村庄担任党支部书记。
在外工作的这段时间,郭凤莲曾经去往多地考察,见过了其他农村的发展模式,也聆听了邓小平同志对农业改革的经验总结。她有信心从之前的发展思路中走出来,带领大寨村的乡亲百姓,重新恢复往日的荣光。
郭凤莲安排大寨村的干部们去往全国发展好的农村实地考察,借鉴经验。当然,并不是盲目地学习,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毛主席和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的理念,并结合大寨村当地的情况。
大寨村由于特殊的地形地势,想要寻求改革发展必须突破单一农业种植模式,在其他方面寻求突破,郭凤莲还是带领乡亲们依托大寨村建立企业,开始了漫长的转型之路。
郭凤莲只是提出了一个思想轮廓,她没有资金,没有经验,一切都是白手起家,从零做起。从农业向企业的转型非常艰难,但是“铁姑娘”郭凤莲并没有认输,她一边摸索一边改革,带领大寨村的乡亲们兴办企业。
为了学习先进企业发展的模式,郭凤莲和宋立英两人前往上海这样的先进城市学习经验,在上海大都市她们见到了很多新奇的事物。第一次看到了人们 娱乐 的卡拉OK机,第一次品尝到了上班白领常备的咖啡,第一次看到了纵横林立的高楼大厦……
郭凤莲感触颇深,她没有好高骛远地想着把大寨村建设成为如上海这般的大都市,她只是想着让大寨村尽早地成为“百万元村”,让家家户户都过上小康生活。
在郭凤莲的指挥改革下,大寨村办起了服装厂,酒水厂,甚至还成立了自己的经济开发公司。
郭凤莲不仅是一个农村干部,还摇身一变成了一位企业***。 她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网罗人才,搜寻机会,甚至还请来了明星为大寨村的品牌代言。
短短几年的时间,大寨村就焕然一新,村子里一座座工厂和企业拔地而起,乡亲们也渐渐尝到了转型的甜头。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大寨村的经济发展再次陷入了瓶颈期。身为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兼大寨集团董事长的郭凤莲只有初中学历,但是多年的经验让她深深地明白科学技术对于 社会 发展的重要性。
郭凤莲开始向大寨村引进技术和人才,和技术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村子里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同时,郭凤莲还关闭了大量劳动密集型工厂,因为她发现这些工厂虽然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但是对周围的环境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方面来考虑并不适合长期建厂。
郭凤莲认为长痛不如短痛,索性一次性就将这些工厂全部关闭。虽然这会造成一些村民的失业问题,引来乡亲们的非议,但是郭凤莲还是毅然决然地决定关闭工厂。
郭凤莲和宋立英两人商议,决定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也在大寨村发展 旅游 业,她们两人认为大寨村可以发展红色 旅游 。村子里许多未经修缮的土窑洞如今却派上了用场,经过改造之后就成了别具农家风味的特色民宿。
而且,在郭凤莲的建议下,目不识丁的宋立英也开始识字写字,她亲自给大寨村的纪念品签名刻字,每天准时在 旅游 纪念品售卖的商店和来往的游客们交流,形成了大寨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如今的大寨村产业品类齐全,已经有三十多个不同种类的企业工厂。
而今这个常住人口仅仅只有几百人的小村庄,年产值早已经突破了一亿元。郭凤莲回想起自己在上海发出的豪言壮志,心中万分感慨。
如今的郭凤莲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但是郭凤莲依然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她认为自己还能为大寨村做更多事,她想在有生之年带领大寨村地百姓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寨精神是郭凤莲一直坚守的原则,从她当年还是头戴草帽,肩扛锄头的铁姑娘队长时,大寨精神就在深深影响着她,如今郭凤莲已经是身居高位的大寨集团董事长,依旧坚守这样的原则。
当年,年纪轻轻的郭凤莲从陈永贵的手中接过了建设大寨村的大旗,带领大寨村的百姓们实现了第一次腾飞。
在大寨村的建设发展落后于这个时代的时候,又是这位铁姑娘带领大寨村的乡亲们顺应改革的潮流,开始了农村转型,二次创业。
如今的大寨村已经蜕变为一个企业型村庄,影响着周边的村子。郭凤莲本人也不遗余力地带头帮助贫困落后的村庄。
几经波折,大寨村实现了从村办小作坊到现在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蜕变,不过郭凤莲老人如今发现了大寨村存在的新问题。
随着大寨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年轻人失去了激情,不愿意再进行改革奋斗,宁愿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坐吃山空。
郭凤莲没想到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思想觉悟却有待提高。
如今郭凤莲工作的重心再添一笔,就是向这些奉行“小富即安”年轻人们贯彻落实大寨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相信大寨精神能够在郭凤莲的带领下永远的传承下去,大寨的发展将永不停止!
郭沫若墓地:骨灰撒在大寨虎头山,与陈永贵相伴,仅有一块纪念碑
工业学大庆
1963年底,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我国石油战线的工人阶级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发了大庆油田,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而且还培养、锻炼出一支有一定技术素质、有组织纪律、能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石油工业队伍,涌现出了象“铁人”王进喜这样的先进典型。石油部从9个方面总结了大庆石油会战的经验。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其他部门学习大庆油田的经验。此后全国工业交通战线兴起了学习大庆经验的运动,大庆也成了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工业学大庆”的口号从此在全国传播.
“农业学大寨”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原本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合作化后,社员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使粮食亩产增长了7倍。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此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我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流传到70年代末,其中也被极“左”思潮利用过。
农业学大寨是什么意思农业学大寨的解释
郭沫若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在20世纪中国所有知识分子当中,郭沫若能当仁不让的排在第一,他集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诗人、作家、剧作家、评论家各类桂冠于一身。尽管郭沫若本人有争议,但是他的才气在当时是难以匹敌的。(这是一组反映郭沫若墓地的照片,郭沫若死后骨灰撒在大寨虎头山上,以山为墓。)
大寨广场上的“农业学大寨”标语1978年6月郭沫若病重期间,他对身边妻子于立群和孩子说道,“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当年6月12日郭沫若去世,在追悼会结束后,郭沫若的骨灰被撒在了大寨虎头山以及层层梯田中。当时认为不解,按照郭沫若的身份应该葬在北京八宝山,或者送到四川老家安葬,为何选择了大寨?这要从郭沫若对大寨的特殊感情说起。
大寨在郭沫若看来,大寨精神就是延安精神的传承。大寨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如今60岁以上的人应该都会唱《学大寨赶大寨》这首歌,“学习大寨呀赶大寨,大寨红旗迎风摆,她是咱公社的好榜样啊,自力更生改变那穷和白!坚决学习大寨人,敢把那山山水水另呀嘛另安排!干起来,干起来,大寨的红花遍地开……遍地开!”由此可见大寨精神在当年的影响力。
虎头山石刻虎头山就是大寨村后面的山,从虎头上往下看,大寨的风景尽收眼底。1996年,大寨被山西省 *** 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如今的虎头山不仅收获林果,更带来源源不尽的旅游收入。郭沫若的墓碑就设在虎头山上,而陈永贵的墓地也在附近,就是说陈永贵和郭沫若两人相伴。
虎头山上的青石路据说,当年大寨人就在改土造田的同时,开始植树造林,领导每次来视察都强调发展林业和灌溉,结果大寨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绿化山头,终于让虎头山彻底改变了模样,全村林木面积达1000多亩,覆盖率近40%。显然,虎头山已经成为大寨的标志。
郭沫若墓碑简介郭沫若有多首诗歌出现了“大寨”一词,最早出现在1965年春节前夕所作《题傅抱石〈延安画卷〉八首》“其七”,全诗内容是,“传统作风雪里梅,大寨精神从此来。已见黄河清澈底,要教宇宙共春回。”此后,郭沫若一直渴望能亲自去大寨看一看,走一走,终于在1965年12月来到大寨。
郭沫若纪念碑这块汉白玉纪念碑树立于1992年9月,目的是为了迎接郭沫若诞辰一百周年(当年11月16日),由大寨村支部树立。这块纪念碑上刻着“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纪念碑四周还装上了铁栅栏。
纪念碑背面刻着郭沫若的诗《颂大寨》1965年12月,这是大寨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率中科院部分科研人员终于来到了大寨。郭沫若被大寨精神感染,随即赋诗《颂大寨》,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大寨梯田巴金先生当年在《大寨行》里这样描述他所看到的大寨,“我们站在坡上往远处看,一道一道的堤坝,护着一块一块的梯田,顺着蜿蜒曲折的山势,一层一层地高上去。我知道坝一共有32条,可是究竟看到多少条我没有数,我只有一种惊奇:多大的工程,多大的干劲!在每一条石坝上、每一块梯田上,我都看见了大寨人的英雄气概!”
团结沟渡槽团结沟渡槽是大寨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大寨人民精神的象征。渡槽是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当时大寨人为了将水引入虎头山,进而灌溉层层梯田,在团结沟修建了渡槽。同时,大寨人民在输水的渡槽上面再加盖石板形成了下面输水而上面行人的两用桥。
1、农业学大寨是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一场运动,依据的是毛主席于1963年发布的一项指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农业学大寨”学出“红旗渠”,大寨一度成为中国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地标。2、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原本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农业合作化后,社员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使粮食亩产增长了7倍。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此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流传到70年代末,其中也被极“左”思潮利用过。
好了,今天关于“大寨精神”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大寨精神”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